文案:周泽中
(相关资料图)
出镜:张英
后期:唐雨琪
高校的“校园墙”作为发布学生投稿的信息和表白内容的平台,是高校学子的交流互动空间,大家在这里聊校内见闻,畅所欲言,可有的人却“跑偏”了。10月29日,重庆工商大学的“工商秘密”账号上,一则学生匿名吐槽引发了波澜:这位李姓同学因课堂回答问题不上来被老师批评,于是发文指控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胡老师“刻薄”“媚男”,将没礼貌当幽默。事件迅速发酵,但反转也来得相当快,在胡老师声称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后,这位同学发布了道歉信,承认“夸大事实”“随意引用网络用语”。
作为已成年的高校学生,李某的言论显然不妥。在网上发声、讨论,没有问题,但在“校园墙”和朋友圈散布谣言、辱骂他人,就已经超出了吐槽的范畴,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。更何况,“媚男”,是一个带有强烈性别批判色彩的词汇,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,对他人声誉会造成不小的伤害。
被指控的胡老师本身是一名法学教师,她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,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,明确告诉涉事学生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”。有人可能认为,作为老师,没有必要和学生“计较”,认个错、道个歉就完了。但是主播想说:大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,要对说出来的话负责。至于老师是不是真的起诉她,看老师自己,因为受伤害的是她本人,其他人没有办法替她去“消化”这口锅。
另外,在这个事情中,本该充当“缓冲带”和“调解员”的学校,似乎慢了半拍。从官方回应“不清楚”,到学院电话“欠费停机”,这些细节似乎反映出校内沟通渠道的低效。那么,是否因为正当的申诉路径不畅,所以才导致匿名的“校园墙”成了宣泄的出口呢?公众同样关切:校方是否已对学生提出明确处理意见,又是否对受影响的教师给予了及时支持?这些也是大家想知道的。
李某的个案,是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的一个缩影,也是法治意识淡薄的一个镜鉴。媒介素养方面的缺失与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,让他们将网络当成了可以免责的“树洞”,使得一些原本可以通过可以正常的表达,一些原本可以沟通解决的摩擦,无端升级成了负面事件,值得深省。
责编:唐雨琪
一审:张英
二审:冒蕞
三审:易博文

